其实不用猜,也都能想到她们在说什么。能让那几个阿姨有共同语言,并且言行激动的,除了讨论儿媳以外,再无其他了。
言语间,她们每个人的儿媳好像毛病都不少。
一人道:“懒得很,每天在家光是带孩子,我们中午下班回来饭都没煮,还说带孩子没有时间。”
再一人接:“是啊,我家那个也差不多。不过昨天还假惺惺替我盛了碗饭,应该是看我儿子在旁边。”
再接:“还帮你盛饭,我家那个媳妇我把饭端到她手上,都还对我有意见哦。”
继续接:“婆婆也是不好当。”
......
话音刚落,最后说话的突然侧过身子:“哎,老陈,你家不是儿媳妇刚刚过门嘛 ,怎么样?还勤快不?”
被叫作老陈的人没想到话题陡然到了自己身上,一愣:“好啊,比我大女儿勤快多了。”
众人听完,皆认为有点扫兴。
约莫照旧是在心里忖道:老陈这个人心机有点深。
很多人背后这样说她。
因为她似乎从不说人坏话,看起来脾气也很好,对谁都是笑眯眯的样子,从不发火。那时有人道:“看她到时候儿子娶了媳妇,还能这般不?”
没想到,她还真就不说儿媳妇的坏话。
众人皆不信,认为时间长了总会露出马脚。
毕竟当生活只剩下家长里短的时候,与儿媳的矛盾就会开始加剧。那几个小区里的阿姨就是这般,当然有时背后吐槽一下儿媳,并不影响她们与儿媳的感情。
有的时候,他们可能前脚刚吐槽完,后脚就回去给儿媳做饭带孙子,表面看起来依旧其乐融融。
惟有老陈是个例外,当然更多人是叫她陈阿姨。
她在外边从来都是夸儿媳的好,说她懂礼貌,饭也做得好吃。有时她还没说完,就有人接过去了:“我看你家那个儿媳上次给孩子换尿片都不会啊?”
陈阿姨说:“是啊,都是我在换。”
众人无言。
惟有一次,大家没有说各自的儿媳,而是思甜忆苦,分别说起了刚刚结婚时的不容易。
那是陈阿姨第一次诉苦。
她说,那个时候老公家穷,连柴都没有,她大着肚子都快生了,跪在地上捡树叶,然后背回来当做柴火来煮饭。
后来条件稍好,她的老公就去世了。她一个人带大了两个孩子,这些年很不容易,为了替儿子买房,还有大女儿的嫁妆,她可是拼了一辈子。
“我这一辈子啊,连件好衣服都没穿过!”
陈阿姨突然再次笑了:“我说这些干什么,老都老了,穿那么好的衣服有什么用?还不是浪费!”
她说这句话本是想把话题拉回正轨,却见大家都噤了声。
回头一看,下班回家的儿媳就站在身后。
她只觉走也不是,开口也不是。
03
一周过后,陈阿姨就穿了一件新衣服出来。她说这件衣服可贵了,比她所有衣服加起来都贵。
她像个孩子一样炫耀:“我儿媳悄悄给我买的,放在我的衣柜里,都没告诉我,我第二天去拿衣服时才发现。还以为儿媳放错了,一问才说是给我买的。”
陈阿姨这人平时低调,如今突然大夸儿媳的好,不禁让其她几人有些羡慕,纷纷道她命真好。
想来该是那天儿媳听见了她说自己没穿过好衣服这样的话,儿媳才悄悄给她买了一件吧?毕竟那天的事大家都看到了。
说罢,大家的话题再次回归到了自家儿媳身上。
而陈阿姨和小区的那些阿姨不知道的是,就像她们有时会说自家儿媳一样,那些年纪相仿的姑娘凑到一起也难免说起自家婆婆。
陈阿姨的儿媳对她评价很高。
她说,尽管住一起都挑不出婆婆的不好,她勤快老实,也不说什么,除了会担心她嫁过来过得不好会走。
她以前一直认为婆婆只是把事情藏在心里而已,肯定对她还是有诸多不满。
直到那次,她听到婆婆说自己没穿过好衣服,于是趁着周末去买了一件。晚上她悄悄去婆婆衣柜放衣服,一打开却不由自主地红了眼。
衣柜里面的衣服都是折起来的,只有一件是挂起的,那是她前段时间去看了没舍得买的一件,比她买的那件贵很多。
她婆婆说,准备她生日时候给她的。
而这些,陈阿姨都没有对别人说,她只说了儿媳给她买衣服的事。
如今,小区里的阿姨说起老陈,还是说她心机重,再道:“她那个儿媳心是真不错的。”
年轻姑娘说起自己婆婆,都是说:“我婆婆要是像陈阿姨一样就好了,感觉是真的当做女儿啊!”
02
鲤鱼两条/文
01
小区的椅子上,坐着几个人,年纪看起来都是快五十岁的样子,似乎在说着什么。